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工具在疾病治疗等领域拥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Cas9Cas12a因其较大的分子尺寸(超过1000个氨基酸)而难以被腺相关病毒(AAV)载体进行高效递送,从而限制了其在基因治疗等领域的应用。为此,研究人员积极寻找分子尺寸更小的CRISPR效应核酸酶。其中最紧凑的一类CRISPR效应核酸酶Cas12f(400-700个氨基酸)因其较小的分子量和较高的编辑活性备受关注。

 

2020年,Virginijus Siksnys团队证明Cas12f在试管中可以依赖PAM进行双链DNA切割【1】。2021年,Yong-Sam Kim团队,亓磊团队和季泉江团队分别独立证明了Un1Cas12f1(537 氨基酸,识别TTT PAM)【2、3】和AsCas12f1(422 氨基酸,识别TTR PAM)的哺乳动物细胞和细菌编辑活性【4】。

为阐明如此小分子量的AsCas12f1核酸酶具有编辑活性的分子机制和提升其编辑活性,季泉江团队于2023年解析AsCas12f1-sgRNA-dsDNA三元复合体结构,并基于结构进行理性设计,极大提升了其基因编辑效率【5】。然而,AsCas12f1同大多数Cas12f1一样仅识别富T的PAM序列,限制了其靶向范围。因此,亟需开发新的高活性且靶向范围更广的CRISPR-Cas12f系统。Clostridium novyi Cas12f1(CnCas12f1.497氨基酸)对罕见的富C PAM序列具有识别特异性,但人们只在试管中检测到DNA切割活性,并没有发现其具有活细菌内的靶向干扰活性,并且其富C PAM的特异性识别和DNA催化切割机制亦不清晰。

2023年9月11日,上海科技大学季泉江教授团队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basis and engineering of miniature Cas12f with C-rich PAM specificit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解析了微型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nCas12f1的三元复合体的结构,揭示了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与其识别富C PAM序列并发挥催化作用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工程化改造引导RNA,将最初没有编辑活性的CnCas12f1转化为人类细胞中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

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CnCas12f1-sgRNA-dsDNA三元复合体的精细结构,揭示了复合体的形成机制,两个CnCas12f1单体以不对称二聚体的形式与引导RNA和目标DNA相互作用形成效应复合物。通过层层解析CnCas12f1二聚体的交互界面,明确了形成二聚体的关键作用力:底层主要由范德华力推动,中间两层则主要通过氢键形成,而顶层则依赖于REC识别结构域的α3螺旋间相互作用实现二聚化。

与同源酶Un1Cas12f1的复合物结构相比,CnCas12f1的REC识别域存在独特的不同于与其它Cas12f酶的延伸螺旋结构,该特殊螺旋对维持其酶活性至关重要。不仅如此,CnCas12f1与AsCas12f1类似,其sgRNA也含有一个独特的共轴RNA螺旋结构,在Un1Cas12f1中被蛋白中额外增加的锌指结构域所替代,表明Cas核酸酶的蛋白结构域与sgRNA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该研究还阐明了CnCas12f1与靶向DNA的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CnCas12f1通过其识别域REC.1、楔形域WED.1和REC.2来协同识别特定的PAM序列,并通过点突变实验证实了其中5个关键氨基酸残基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人员使用工程化CnCas12f1的“共价二聚体”进行体外切割实验,确定了CnCas12f1的DNA催化切割主要依赖RuvC.1域的活性中心,为优化Cas12f1的基因编辑应用提供了依据。

分子催化机制

图1:CnCas12f1识别和切割DNA的分子催化机制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体外实验对CnCas12f1的生化特性和双链DNA切割模式进行了系统的表征。证明CnCas12f1是一个依赖Mg2+且盐浓度敏感的嗜热核酸酶,能够与sgRNA结合后识别并切割含有5′-NCCD(D表示A、G和T)PAM的双链DNA,在靶向链上引入一个切口,非靶向链上引入两个切口,形成不对称粘性末端。

为了获得体内活性,研究人员通优化引导RNA的结构,设计出了一个在细菌内具有高活性的单向导RNA(sgRNA_MS1)。进一步系统地对CnCas12f1的sgRNA进行工程化设计,最终获得了在人类细胞中表达更高、编辑活性大幅提升的sgRNA_MS13.表明引导RNA的结构缺陷是限制Cas12f家族核酸酶基因组编辑活性的主要因素,为改进其他Cas核酸酶的活性提供了策略。

基因组编辑活性

图2:引导RNA工程化提高CnCas12f1的基因组编辑活性

该研究又一次拓展了微型CRISPR核酸酶工具库,增进了我们对CRISPR-Cas12f家族的结构生物学理解,为开发适合病毒载体递送的高效微型CRISPR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季泉江课题组近期还开发了另外一类新颖Cas12n微型基因编辑器,具有不同于CnCas12f(C-rich)和AsCas12f1(T-rich)的AAN PAM识别特性和高效的编辑活性【6】。

上海科技大学季泉江课题组博士生苏梦娇、博士后李帆和博士后王玉珏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季泉江教授与助理研究员吴兆韡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资料来源

1.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3-01420-4

2.公众号生物世界

https://mp.weixin.qq.com/s/CDZdBsqCHEIt1PI9st2O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