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01、热烈祝贺 | 派真生物与微光基因达成战略合作,携手推进基因编辑与递送技术创新转化
2024年12月27日,广州派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真生物”)与微光基因(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光基因”)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此次合作将深度整合微光基因的基因编辑系统(enCas12Ultra)和派真生物在基因治疗载体研发与生产方面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共同推动及服务基因编辑等创新疗法的发展与转化。

 

02、吉林大学团队开发新的挖掘策略WFG获得新型碱基编辑器

研究团队利用AlphaFold2设计了一种一步式工程化策略,成功减小了Sdd的尺寸,同时保持了其高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将表达PCSK9靶向sgRNA和SflSdd-CBEs(nSaCas9)2.0的AAV8递送至小鼠体内,诱导了基因编辑事件(编辑效率最高达到15%),并显著降低了血清胆固醇水平,显示了Sdd在基因治疗中的巨大潜力。这些发现为罕见遗传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单链编辑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期刊(IF=16.6)上。

03、CGT行业质量研究新动向:法规引导下的技术创新

近年来,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 CGT)以其在罕见病、肿瘤和遗传性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最为瞩目的创新方向之一。

根据IQVIA的统计数据,早在2023年全球CGT市场规模已达到187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超过5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接近25%。

然而,与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相比,CGT行业在产品质量管理、技术标准化和法规遵从性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机构对CGT产品的要求存在差异,如何在法规引导下推动技术创新并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议题。

 

04、2024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024年12月24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2024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05、中美瑞康渐冻症创新疗法 RAG-17 的Ⅰ期临床试验成功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2024年12月24日,中美瑞康(Ractigen Therapeutics)宣布,其针对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创新疗法RAG-17,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完成Ⅰ期临床试验的首例受试者给药。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RAG-17在ALS治疗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为攻克ALS这一重大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06、2025年超10款新药有望获批!核酸和多肽疗法的前景到底有多广?

前不久,行业知名机构CPHI(世界原料药博览会)在280名全球产业高管中开展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当前极具吸引力、值得关注的治疗模式中,核酸和多肽(TIDES)疗法以43%的得票率位列第二,仅次于生物制品(53%)。TIDES疗法不但有潜力攻克传统“难以成药”靶点,也在心血管代谢、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

 

创新突破

01、无需体外合成和纯化?天津大学开发靶向工程菌在体“细胞工厂”,实现RNA药物的体内自组装和递送!

2024年12月18日,天津大学王汉杰、刘培源团队联合徐州医科大学张英英团队在ACS Nano上发表了题为“Utilizing Engineered Bacteria as ‘Cell Factories’ In Vivo for Intracellular RNA-Loaded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Self-Assembly in Tumor Treatment”的研究论文[2]。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颖的RNA药物递送形式,只需要注射工程化改造的肿瘤靶向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即可在目标部位作为体内“细胞工厂”,实现目的RNA的稳定、连续生产。RNA可以与工程菌的外膜囊泡(OMV)自组装,促进RNA药物的体内递送。

 

02、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方向!《自然》子刊:直接跳过“毒性”基因有特效

在近期的《自然-通讯》杂志上,Perez-Pinera教授和同事就展示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基因编辑工具SPLICER,它在CRISPR/Cas9的基础上改造而来,能够实现对特定外显子的直接跳跃。研究在阿尔茨海默病致病相关基因——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编码基因上对SPLICER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SPLICER可以有效减少毒性淀粉样β蛋白生成,并且没有产生脱靶效应。在经过处理的小鼠体内,目标外显子水平减少了25%。

 

03、从无声到有声:耳蜗基因治疗的突破与前景

通过单次局部注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一些携带OTOF基因突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9型(DFNB9)儿童的听力得到了部分恢复,这些研究证据强有力地支持了基因疗法在治疗人类听力损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有新证据表明耳朵与大脑之间可能存在双向液体交换,因此如何优化内窥镜和经乳突注射技术,以降低耳蜗基因治疗的副作用,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新型AAV衣壳和基因编辑技术已在动物模型中取得成功,有望进一步提升对耳蜗的靶向性。本文将总结耳蜗基因疗法的最新进展,探讨新方法在现有及未来临床试验中的转化潜力,并分析其在人类应用中仍需明确的关键问题。

 

04、基于三维结构的可电离BCP氨基脂质的设计及其在mRNA疫苗和基因编辑治疗中的应用

近日,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Daniel Siegwart、秦天等研究者重点研究了基于三维结构的新型可电离氨基脂质的设计及其在mRNA疫苗和基因编辑治疗中的应用。受小分子药物三维结构改良显著提升溶解性、代谢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的启发,研究团队首次引入了包含3D双环[1.1.1]戊烷(BCP)核心的可电离脂质,与传统的二维结构相比,这种设计显著提高了mRNA递送效率。

 

05、打造下一代疗法:当mRNA遇到合成生物学

基于mRNA的治疗策略主要依赖于mRNA分子的天然功能,即提供编码蛋白质所需的遗传信息。为了提升这些治疗手段的效率并减少潜在的副作用,研究者们正在积极探索mRNA分子的特性及其传递方法的改进,以期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在mRNA治疗领域,工具的开发正朝着提高靶向性、调节性和临床适用性方向发展。尽管现有研究正致力于优化传统方法,但同样也有必要探索创新策略,以充分发挥mRNA治疗的潜力。本文将探讨合成生物学在mRNA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包括模块化自组装mRNA纳米颗粒、在单个mRNA分子上构建逻辑门等创新概念。

 

06、Science | AAV递送的表观遗传编辑器实现朊病毒蛋白全脑沉默

朊病毒疾病是由朊病毒蛋白PrP错误折叠引起,会导致神经元死亡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抑制PrP的表达可以阻止朊病毒疾病的进展。表观遗传沉默是一种有极具潜力的方法,可以抑制致病蛋白的表达,且不会改变DNA序列。CRISPRoff是一种表观遗传编辑工具,由dCas9、 D3A(DNA甲基转移酶DNMT3A的催化活性域)、D3L(DNMT3L的C末端域)和KRAB转录抑制域组成,它能够靶向基因的特定区域,激活细胞DNA甲基转移酶,实现目标基因的永久性转录沉默。然而,CRISPRoff系统的复杂性给其作为治疗药物的递送和毒性带来了挑战,本文中,作者开发了一种小型的、无酶的表观遗传编辑器CHARM,其与CRISPRoff相比更安全,更易于递送,是治疗朊病毒疾病的新型策略。

 

资本速递

01、国内一CGT药企获数亿元新一轮融资

2024年12月30日,广州瑞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瑞风生物”)宣布,成功获得数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广州产投领投,广州金控、科金控股及现有股东港粤资本等机构跟投。资金将主要用于推动瑞风生物基因编辑药物临床试验、后续研发管线扩展以及核心技术创新。

 

02、近2.5亿元!“基因治疗先驱”创立的新公司完成种子轮融资

2024年12月23日,基因治疗先驱Jim Wilson博士今年创立的基因治疗公司GEMMA Biotherapeutics(简称GEMMABio)宣布完成了34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2.5亿元)的种子轮融资,以加速其突破性的基因治疗计划。此次融资由Double Point Ventures、Bioluminescence Ventures和Earlybird Venture Capital共同领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