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慢病毒感染细胞的实验步骤,供您参考:
1. 实验准备
材料准备:
慢病毒颗粒:可以是购买的预制病毒,也可以自己构建和包装。
目标细胞:已培养到适合感染的状态,一般在30-50%汇合度时效果较好。
多聚物增强剂(如Polybrene,选用):可以增加病毒感染效率。
必要的培养基、抗生素(如有抗性筛选)和PBS等。
无菌处理工具和细胞培养环境。
试剂准备:
计算所需的病毒颗粒量:通常根据感染复数(MOI)计算。
若需要筛选抗性细胞,请准备抗性筛选试剂(如青霉素、嘌呤霉素等)。
2. 细胞接种
取适量的细胞,接种于六孔板或适合的培养板,目的是让细胞在感染当天达到约30-50%的汇合度。
培养24小时,让细胞贴壁并恢复状态。
3. 加入病毒颗粒
更换培养基:在感染前,将细胞培养基换成新鲜培养基。
加入增强剂(可选):如果使用Polybre,如果细胞对其敏感,可按1-10 µg/mL的浓度添加,以提高感染效率。
加入病毒:将计算好的病毒颗粒量稀释在培养基中,加入到每个孔中。MOI通常在0.5-10之间,可根据实验目标和细胞类型调整。
混匀培养:轻轻摇匀培养板,确保病毒颗粒均匀分布。
4. 培养与感染
将培养板放入37°C、5% CO₂培养箱中,培养8-24小时。感染时间长短视具体实验需求而定。
如果有毒性问题或为了提高感染效率,可以在感染4-6小时后更换新鲜培养基。
5. 筛选阳性细胞(如果需要)
更换含抗生素的培养基:若使用带有抗性标记的慢病毒系统,可在感染48小时后开始加入抗性筛选剂(如嘌呤霉素等)。
筛选培养:每2-3天更换含抗生素的培养基,筛选时间通常为1-2周,直至对照组细胞全部死亡。
6. 结果检测
基因表达检测:若慢病毒载体带有荧光标记,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感染效率。若无标记,则可通过qPCR或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
稳定克隆筛选(可选):若需要稳定细胞株,可以稀释培养筛选单克隆细胞,之后扩增培养获得稳定株系。
注意事项
感染条件优化:不同细胞类型对慢病毒的感染效率差异较大,需优化MOI、感染时间等参数。
病毒存储:未使用的病毒颗粒应保存在-80°C,并避免反复冻融。
安全措施:慢病毒具有感染哺乳动物细胞的能力,操作过程中需做好生物安全防护,防止污染和意外感染。
此实验流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感染效果。